“2003年,华为与思科之间的诉讼案让华为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来说生死攸关。”华为公司知识产权部专利部副部长康巍日前在一个论坛上这样说。
华为公司的经历是国内很多企业的典型代表。多少年来,专利一直是国内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因为遭遇专利壁垒而折戟沉沙。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近期,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发起与三星、苹果等公司的专利诉讼。中国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过程中,正在开启专利逆袭之旅。
“从‘两眼一抹黑’的被动挨打,到现在加大研发投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专利作为武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知识产权室主任管育鹰说,专利制度已经成为通行的市场规则,企业要“走出去”就要适应并学会运用这一制度,合理进行专利布局。
“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就意味着要跟一些国际大公司争抢他们的固有市场,企业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查我们的产品在当地会不会专利侵权。”中车大连科技管理部副部长高震天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是有了强烈的专利意识,才能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高震天说,想打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垄断,就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我国现在研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在列车的“大脑”即核心的软件控制系统方面,彻底告别了“大脑掌握在人家手里”的局面。
拥有创新成果还不够,还要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正是专利制度的意义。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即PCT的申请人中,华为以3898件已公布PCT申请连续第二年居于榜首,排名第三位的是中兴通讯。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而且有些基础的技术专利是不可规避的。“企业自己的发明创新要主动申请专利保护,同时也要尊重知识产权,该付费的要付费。”管育鹰说。
据了解,即使是华为这样的技术创新型公司每年需要交纳的专利许可费用也高达3亿美元。今年6月,小米向微软购买了1500项专利,正是为了避免进入国际市场时各种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
除自主申请专利和缴纳专利许可费用外,中国企业也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如美的公司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企业都能够通过收购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
管育鹰指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需要相应的人才储备,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的信息服务商、知识产权代理所等已经开始在中国“拉生意”,国内的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步伐也必须提速。